有冇第二啲嘢講呀
文章

有冇第二啲嘢講呀

「你講來講去都係呢啲,有冇第二啲嘢講呀?」 香港不少家庭由於相聚時間太少,見面也只得追求效率,對話目標務求一擊即中。 處境:來來去去三幅被 媽媽:「回來啦?今日測驗識嗎?」 爸爸:「為何還在看電視?這種節目有什麼好看?快快關機,知唔知?今天有什麼功課咩?為何不快快做?」 媽媽:「我們不是想催你,但你晚晚都做到「三更半夜」,明天又起不到床,我真的不明白為何你不可以勤快一點,一回來立刻做,做完想玩什麼都可以啦!將來你長大了,更要早睡早起,難道想上班工遲到,給人開除嗎?」 爸爸:「你要懂事,爸爸媽媽供你學這樣學那樣,都是為你將來好,所以你要好好珍惜。知道嗎?想當年我們哪有這麼好條件……」 子女(終於出場):「你地日日講來講去都係呢啲,有冇第二啲嘢講呀?」 為人父母,誰不想常常與子女輕輕鬆鬆、有講有笑,享受親子樂;可是細想一下平日與子女的對話,話題來來去去集中在「學業問題、生活習慣問題、個人質素問題」這幾條主線上,雖然沒什麼趣味,但不講又不行,如何是好? 父母管教子女當然是需要的,可是平日大家營營役役,沒有什麼時間好好相處,關係便變得薄弱。因此,家庭應每星期都有家庭的Happy Hour(歡樂時光),讓一家人渡過歡樂的時光,建立親密的家庭關係。 很多青少年父母發現,不是自己不願陪伴子女、而是子女不願再和自己在一起,他們老是約了朋友去玩,或是關在房裡不知做什麼,想跟他們見面都難。很多青少年父母都有這種「被子女遺棄了」的苦澀,感到自己不再重要,成了後備電池,不知幾時用得上,這種失落,難以言喻。 其實,青少年子女不是不想跟父母談心,只是所需的時間和形式轉變了,跟兒童時很不同,父母應更重視每次的相處的「質素」,建立親密關係。 我們提出「家庭Happy Hour」談心的5個內容,有助與青少年子女交談: 1. 情緒天氣報告 2. 互相欣賞 3. 提出一件不滿的事情和改善建議 4. 交流新資訊 5. 分享願望 父母可怎樣實踐家庭Happy Hour呢?詳細說明,可參考《當子女說你好煩──與青少年溝通的技法和心法》書籍和DVD。

Read more
為何青少年父母會變得長氣?
文章

為何青少年父母會變得長氣?

子女一向成績平平,父母發現他們沒有多放時間溫習,反而課外活動愈來愈多姿多采,令人好不擔心。今天,子女表示週末還要去做義工。 父母:「你想去做義工幫人係好事(同理心),但都要先溫書,否則將來怎辦?」 子女:「……」 父母:(佢為何不出聲?究竟明白嗎?)「自己都自顧不暇,還怎可以幫助人,好好讀好書,將來要幫誰也可以啦!」 子女:(千萬別反駁,否則沒完沒了)「……」 父母:(還不出聲,怎辦?)「不是禁止你,只是你想幫人先要幫自己,……」 子女:(到底他何時說完?)「……」 溝通的惡性循環 不知父母有沒有留意,如果沒有他人介入,我們會很容易反複講述同一信息,直至什麼時候才停止呢?通常是說到沒氣或子女發火反駁。 父母為何會不斷重複?如果靜下來感受一下,心裡充斥著的是不安,擔心子女沒有接收到這重要信息,影響人生和前途,重複說話的背後是對子女的愛護之情。父母最期望子女能回答一句:「明白了,我會好好讀書。」便已放心。 可是子女聽到的盡是父母反對的話,或是感受到一份追逼和不信任,便不欲回應。於是父母不自覺重複說擔心的話,而這重複又令子女更不願回應,形成惡性循環。 如何拆解? 使用「我的訊息」: 父母:「你想去做義工幫人是好的,不過我擔心其他活動會令你對學習分心。我希望你優先安排好讀書,然後再分配做義工的時間。你看怎樣?」然後心裡安慰自己:「我雖然擔心,但不能重複說話,要讓子女有均等說話空間。」 如果子女仍沉默,你可以這樣說: 父母:「我想聽聽你的想法,你對我的話同意與否都不要緊,我們可以傾下。」 有關「同理心」和「我的訊息」的詳細說明,可參考《當子女說你好煩──與青少年溝通的技法和心法》書籍和DVD。

Read more
衝突中可以如何溝通?
文章

衝突中可以如何溝通?

很多家庭都會遇上類似情況,明明是一件小事,例如為了一部手機,最後演變成子女和父母雙方的重大衝突。父母只有心裡無奈憤慨:「發生了什麼事呢?為何這頭家變成這樣子呢?我做錯了什麼?」事情的起點可能是芝蔴綠豆的事情,可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憤怒是一種很激烈的情緒,具備很大的殺傷力。在憤怒之下,任何一件大事小事都有可能引起很多負面情況。憤怒是一種逐漸升溫的情緒,是一個「過程」。有部分人的情緒不會一開始就到達憤怒的頂點。正如故事中的父子倆,初時的憤怒都不算太大,本身可以平伏的。可是,父親沒有察覺這一點,反而繼續使自己和兒子的情緒升溫,直至到達沸點,就一發不可收拾。 有效撲熄怒火 如果你看見一點星火,當然要立即撲熄,不要等待星火燎原。處理憤怒也是一樣,當父母和子女都出現憤怒情緒時,首先一定要「撲熄」。撲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同理心和我的訊息。同理心可以使子女感覺被明白,先決是父母要掌握子女的情緒溫度,感覺稍為升溫,就要降溫。而我的訊息讓子女明白父母不是要攻擊他,而是關心他,也能發揮降溫的功用。 詳細說明,可參考《當子女說你好煩──與青少年溝通的技法和心法》書籍和DVD。

Read more
與子女商量的兩條腿-兒子打機時間跟自己拗過不停,怎麼辦?
文章

與子女商量的兩條腿-兒子打機時間跟自己拗過不停,怎麼辦?

處境:兒子討價還價 David自從升上小四就開始要求可以打機。母親早已跟他約法三章,說好每天只可以打機半小時。兒子一直堅守這約定,與母親相安無事。可是,當David升上小六後,母親一直擔心的情況就出現了。David開始說了不算數,打機的時候總是比預期長。升上中一後,問題日益嚴重。母親心想要開始想辦法應付。一次,兒子放學回家又想打機。 David心急地說:「媽,我想打機。」 母親開始質問他:「想打機?你做了功課沒有?」 David回答:「功課不多,我要先打機!」 母親想起之前多次的經驗,就說:「不可以,你打了機,就沒心做功課。」 David反駁:「我會有心機的。」 母親堅持地說:「你無!你次次都得個講字,看你上次……」 David更固執地回答:「我一定要!」 母親開始發怒:「不准!」 David也開始發怒:「我一定要!不打機,我也不會做功課。」 母親感覺爭拗下去也沒用,唯有說:「你要打多少時間?」 David斬釘截鐵地說:「一小時!」 母親心想一小時一定變成兩小時,就還價說:「半小時!」 David決絕地說:「一小時!」 母子二人就這樣拉据。母親感到很疲累,再無法拗下去,而且是時候要預備晚飯,於是說:「我不理你!」最後David也不管母親,逕自打機去。這一晚,David足足打機打了三小時。母親心裡又憤怒又難過:「為何這兒子話極都唔聽?」 ___________ 拆解: 與子女商量的兩條腿 和子女商量很重要。不單在一些個人事情上要有商有量,同時透過彼此的溝通,讓子女學習討論和自我約制。 上面例子顯示母親跟兒子商量時出了問題。他們只有爭拗准許與否或者可以打機多少時間,討論根本沒方向。方向的意思是母親把握不到清晰的原則,子女就容易為所欲為,或者強詞奪理。另外,母親也忽略了子女的情緒變化。情緒在討論中有很重要的影響,人在高漲的情緒時比較難聽進別人的說話,甚至有時會利用情緒攻擊對方。 與子女討價還價時,要有兩條腿。一條腿叫原則,原則可以是小原則,通常是約定和規條,例如先做完功課才可以打機;也可以是大原則,通常是核心問題和影響,例如打機不可以影響做功課。另一條腿是運用「同理心」和「我的訊息」(I message),為對準子女的情緒狀態。 兩條腿一定要並行。為什麼?因為子女遇上原則(第一條腿)時,通常會想反抗,反抗就有情緒,當子女有情緒,就需要父母承載情緒,就是接納他的情緒,認同有情緒是自然的事(第二條腿)。這就是我們常說的「恩威並施」的道理,前者是威,後者是恩。 商量時既要有原則,也要有同理心,才能好好溝通。 有關「同理心」和「我的訊息」的詳細說明,可參考《當子女說你好煩──與青少年溝通的技法和心法》書籍和DVD。

Read more
看清楚‧懂得愛— 與青少年子女溝通
文章

看清楚‧懂得愛— 與青少年子女溝通

當子女成績未如理想時,父母容易感到他們花了太多時間偷懶和玩樂。他們會認為,只要子女肯花更多時間學習,成績一定會提升,然而這種想法往往忽略子女的心理狀況、學習動力和自身限制。我們發現,很多青少年處於巨大的壓力狀態當中卻未必懂得表達,他們常常想打機玩樂,以抗拒學習的壓力。這種誤解阻礙了青少年與父母的良性溝通,又令子女感到自己達不到父母的期望,愧對父母。 《當子女說你好煩》的影片記錄了一個真實家庭的分享: Vincent是一名青少年工作者,同時也是個嚴厲的家長。為了兒子梓朗將來生活得更好,Vincent對梓朗的學業有很高的要求。 不知不覺地,Vincent發現:「我會把我的期望投射到他身上,好像我是皇帝,他是臣子一樣要聽我的話。」 這個形象令17歲的梓朗很怕父親,終於有一次,梓朗忍不住離家出走。 「這些年積聚了不少壓力,那天終於撐不去,我想走。爸爸經常責罵我,很煩很討厭。走了覺得自由,可以解放了。」 梓朗的離家出走,令Vincent開始反思他教養兒子的方法。Vincent從學校的輔導員得悉,梓朗認為爸爸只是口頭上說愛他關心他,但做的事卻傷害他最深,父親會丟掉他最愛的玩具,甚至要他親手破壞它們。梓朗完全感受不到爸爸口上說的愛。 以前,Vincent只看見一個沉迷玩樂、不思進取的兒子;現在,他看見一個受了傷的兒子,也看見他的辛苦和壓力。他明白到,兒子最需要的是「被接納」,遂向兒子道歉,也承諾不再打駡他。 現在,Vincent與梓朗重建關係,學習聆聽兒子的需要,管教變得雙向和有彈性。藉着良好的溝通,梓朗能感受到爸爸的愛,問到如何感謝爸爸時,這位年青人腼腆地表示:「將來會養他!」 家長宜檢視自己會否對子女期望過大,影響到對子女愛的傳遞?子女是否願意表達自己的想法,還是甚少透露心事?儘早改善與子女的溝通,可以協助他們紓解困擾。 突破輔導中心在2017年出版了《當子女說你好煩──與青少年溝通的技法和心法》書籍和套裝,藉此促進家長與青少年子女的溝通,讓家長能看清楚,懂得愛。詳細說明,可參考《當子女說你好煩──與青少年溝通的技法和心法》書籍和DVD。

Read more
子女的個性跟自己南轅北轍,還可以如何溝通?
文章

子女的個性跟自己南轅北轍,還可以如何溝通?

處境:火星撞地球的母子 Susan的兒子Alex,十四歲。自從Alex小四起,母子倆的關係就開始惡劣,常常為了很多生活瑣事爭執。Susan做事細心,井然有條,守時守承諾。可是,Alex卻是個粗心大意,慢條斯理,率性而為的孩子。你可以想像,他們這樣火星撞地球,怎能相處? Susan考慮到香港的讀書環境不適合Alex這類孩子,所以打算送他到外國升學。她為了要兒子負點責任,所以找了幾間外國學校的名字,叫兒子自己找資料、研究和選擇,希望他可以在離港升學前,處事上有一點改善。 Alex一如以往,拖延著,沒有立即去做,Susan就駡他:「自己的事都不著緊!」 Alex反駁:「如此著緊有何用?還有時間!」母親當時已經氣上心頭,唯有再忍。 到了最後限期,Susan繼續逼迫他去完成,可是,Alex卻在母親面前漫不經心地開啟電腦上網看,之後隨意指出其中一間。 Alex說:「就這間吧!」 母親耐著性子問他:「為何選這一間?」 他說:「因為學校的外型很酷!」 當時,Susan見他根本不認真,心中已經忍無可忍,破口大駡:「現在你去讀書,還是去玩?你簡直浪費我的金錢,你以後不要再讀書!」 他反駁:「是你叫我讀的,不是我自己想讀!」 Susan當時氣得命,真的想叫兒子永遠不要出國,不要讀書,不如快快找工作做,自己養自己,心裡卻憤懣:「為何這個兒子與跟我這麼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 上面的例子反映母子性情不同帶來的衝突和張力。母親天性井然有序,做事實際,而子女不拘小節,以美感先行。如果母親想平息衝突,平心靜氣地與子女進一步溝通,就要放下自己的標準,開放地聆聽兒子的心聲。 一,願意深入了解和確認你的子女的特質、個性、取向和能力限制,例如他是個怎樣的人、他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他處事的方式如何、他看事物的側重點如何、他做什麼比較有效率做什麼比較慢、做什麼比較易什麼比較難……這事不容易。很多時候父母以為自己已經很了解子女,可是,當子女進入青少年時期,心態、智能、愛好和價值觀會極速轉變,而且變得令你難以想像。你試想,即使面對跟你相處了多年的配偶或者自己的父母,有時也可能對他們某方面感到陌生,或者不能完全明白,我們每天都要學習認識他們。所以,父母仍然要學習重新認識子女。 二,看見的意思不是單用肉眼看見而已,而是從心裡接納他跟你的不同。接納不代表「接受」或者「同意」,而是尊重他就是他,你們是兩個不同的個體,他未必似你。這方面也不容易。父母不是不想尊重,而是因為自己「食鹽多過食米」,能辨別什麼是「最」好和「最」有效,一眼就看透子女的問題。這種接納不在於判斷誰是對與錯,否則會太快窒礙彼此的溝通和你進一步對子女的認識。 世界天天在轉,生活難有一套恆之有效的唯一方程式,反而社會需要不同特質的人互相配合。更有效的是,鼓勵子女找到個人特質和優點,學習如何與不同人配搭和合作,才是出路。

Read more
父母情緒軟著陸
文章

父母情緒軟著陸

父母也是人,當然也有情緒。生活、家庭壓力已經把你擠死,家中還要出現一個小魔頭。也因為忙碌,久而久之叫自己不要有情緒,快快完成手上的工作便了。 有時候父母都會慨嘆自己的情緒有誰知。父母很難要求孩子有能力完全站在父母的角度體諒父母,因為他們還年青。 父母可以做的,就是自己好好照顧自己的內在感受。我喜歡用一個比喻。你嘗試想像一條羽毛。羽毛又輕又軟。當你遇上孩子有情緒時,就想像自己要變成一條羽毛,在空氣中輕盈降落,具體方法是什麼? 1.雙方冷靜 讓雙方有冷靜時間,對孩子說:「我見你現在很激動,待你冷靜十五分鐘後再談。」又或者說:「媽媽我現在有點激動,我也需要時間去冷靜。」之後,自己嘗試冷靜地想想孩子究竟發生什麼事。只有冷靜,才有商量的餘地。 2.擁抱自己 這個包括受子女刺激之後,可以留給自己空間去冷靜和消化感受。可以給自己個人安靜時間,或者跟配偶和朋友分享傾訴。情緒,每個人都有。當你學習接納孩子情緒的同時,也要接納和處理自己的情緒。事實上,你要面對的事比你孩子還要多。而且,我更鼓勵你也要有空間去做自己喜歡的事,吃喜歡吃的東西,討好自己,全都是幫助自己容易在情緒當中軟著陸的方法。 3.為情緒負責 留心自己的言行。當你跟孩子爭吵時,「相嗌唔好口」,孩子的情緒會令你煩躁和生氣,而你的言行也可能引起他的情緒,有正面或負面影響。家長總要為自己的情緒和動氣負責,必要時,要先向孩子道歉,以身作則。 父母面對孩子情緒時感到非常難受,自己如此愛錫和關心子女,換來卻是他們不接受甚至反擊,內心實在感到失望和無奈。但請你也不要灰心,很多時候孩子的情緒往往出於衝動,心直口快,沒想清楚就脫了出口。其實,他們內心都會感到難言的後悔。孩子的暴風期始終會過,稍為休息一會,又再站起來,孩子漸漸會長大的。

Read more
有話不說
文章

有話不說

「我唔想同佢講!」 「你有咩就同姑娘講!」 輔導室中常見的,是少年人往沉默回應父母拋下的連串責備。 肯定的是,少年人絕不是無話可說,只是選擇不說而已。 為什麼少年人總好像欲言又止、有話不說呢? 【有話不說的原因】 少年人開始有主見,心裏有話想説,不過因為種種原因,最終不是有口難言,就是支吾以對,甚至口是心非。有話,無法直說。 曾訪問一些青年人,他們回想自己甚少向家人表達想法的因由是: • 彼此缺乏信任,講了也無人相信; • 家人不接納,明知講出口後會被否定; • 認為家人不會原諒犯錯,講咗都無用; • 本來就與家人缺乏溝通,關係疏離; • 大家有不同看法,家人卻缺乏耐心聆聽; • 多是跟朋友分享,因為朋友較能體諒,即或問題不一定解決,心情卻得慰藉。 從以上說法看來,年輕人有話不說,多多少少都與家人的回應和表達有關。當青少年沒有感到被明白、信任或欣賞,就想關上溝通大門;而這也跟生理有關:年輕人步入青春期,受賀爾蒙影響而變得敏感混亂,情緒也容易波動變化,父母若未明白這一點,又或沒有先聆聽子女的心情,一下子跳步至「教導」和「提醒」,遂漸漸形成溝通的高牆,令年輕人拒絕表達。這不僅常見於家庭中,在學校、教會、甚至職場也有類似情況。那麼,父母、成年人該怎麼辦? 或許可先從情緒及關係建立入手。 【情緒處理】 人遇上壓力時,因缺乏安全感,自然會用不同的情緒表達來增強安全感;所以當年輕人表達負面情緒時,也可理解為他們正傳遞「我沒有安全感」的信息。在這情況下,父母宜先放下假設、偏見及批判,接納他們的負面情緒或緘默不語,嘗試以同理心代入他們的處境。 若能夠先留意和處理年輕人的情緒,其後講道理才能事半功倍。這不僅適用於父母與子女的關係,也可套用至成年人與青少年的溝通中。不過,在學習接納年輕人的情緒時,也當顧及自己的狀態,因為自己也會有情緒。為父為母者,也當為自己的情緒和動氣負責,必要時,先向子女道歉,以身作則。 在處理情緒反應以外,也要建立互信的關係。 【建立關係】 為人父母,自然對子女有所期望,期望愈大,對子女的表現也就愈緊張;可是緊張過了頭,所見到的就只有瑕疵。然而若能多看年輕人的美善,在生活發現他們的特質和長處,加以具體讚賞,就是互信關係的開端。 在讚賞以外,也要有容許失敗的空間。多給年輕人機會作嘗試,給他們一片探索改善和進步的土壤,甚至在經歷掙扎和困難時成為他們的後盾,年輕人就能感到被信任和體諒。 我們也要接納年輕人的獨特性,嘗試放下個人標準,不把子女與他人比較,並用開放的態度聆聽。這並不容易,尤其當子女的觀點、喜好、期望與自己不同時,往往希望對方能聽從自己的建議。的確,父母比孩子的經驗和閱歷多,容易看出子女的想法不夠周全。然而成長需要時間,父母也花了相當的時間才變得成熟;既然如此,為何不試試給子女成長的空間?當父母嘗試放手一博,對子女來說,就是被信任的經驗。日積月累,就建立起互信的關係,對兩代溝通也自然不再抗拒了。 誠然,關係建立並不是魔術棒,一點就中,而是需要時間、耐心慢慢進入青年人的生命,認識他們的特質、性情,與他們同步前行。 在輔導室裏,少年人默不作聲,輔導員多是不作任何批評,並先了解他們的興趣、平日的生活模式,靜聽他們所分享的,有欣賞的地方便加以讚賞。當少年人慢慢願意多講,就找機會了解他來輔導室的原因及看法,嘗試明白他們所面對的困難,也留意他們的感受,特別是在表達過程中曾流露害怕,恐懼,憤怒等情緒,按感同身受作回應,當少年人感到被聆聽,他們就更願意表達內心心聲。 我們都關心下一代,不論你是否為人父母,也相信你對年輕人有一份為父為母的心。願我們都以關懷的愛,放下身段,專注聆聽,信任年輕人,接納他們的情緒,以更多的鼓勵與他們坦誠交流,讓他們在這世代,能找到可信賴的、有話直說的對象。 ——————————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