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子女商量的兩條腿-兒子打機時間跟自己拗過不停,怎麼辦?
文章

與子女商量的兩條腿-兒子打機時間跟自己拗過不停,怎麼辦?

處境:兒子討價還價 David自從升上小四就開始要求可以打機。母親早已跟他約法三章,說好每天只可以打機半小時。兒子一直堅守這約定,與母親相安無事。可是,當David升上小六後,母親一直擔心的情況就出現了。David開始說了不算數,打機的時候總是比預期長。升上中一後,問題日益嚴重。母親心想要開始想辦法應付。一次,兒子放學回家又想打機。 David心急地說:「媽,我想打機。」 母親開始質問他:「想打機?你做了功課沒有?」 David回答:「功課不多,我要先打機!」 母親想起之前多次的經驗,就說:「不可以,你打了機,就沒心做功課。」 David反駁:「我會有心機的。」 母親堅持地說:「你無!你次次都得個講字,看你上次……」 David更固執地回答:「我一定要!」 母親開始發怒:「不准!」 David也開始發怒:「我一定要!不打機,我也不會做功課。」 母親感覺爭拗下去也沒用,唯有說:「你要打多少時間?」 David斬釘截鐵地說:「一小時!」 母親心想一小時一定變成兩小時,就還價說:「半小時!」 David決絕地說:「一小時!」 母子二人就這樣拉据。母親感到很疲累,再無法拗下去,而且是時候要預備晚飯,於是說:「我不理你!」最後David也不管母親,逕自打機去。這一晚,David足足打機打了三小時。母親心裡又憤怒又難過:「為何這兒子話極都唔聽?」 ___________ 拆解: 與子女商量的兩條腿 和子女商量很重要。不單在一些個人事情上要有商有量,同時透過彼此的溝通,讓子女學習討論和自我約制。 上面例子顯示母親跟兒子商量時出了問題。他們只有爭拗准許與否或者可以打機多少時間,討論根本沒方向。方向的意思是母親把握不到清晰的原則,子女就容易為所欲為,或者強詞奪理。另外,母親也忽略了子女的情緒變化。情緒在討論中有很重要的影響,人在高漲的情緒時比較難聽進別人的說話,甚至有時會利用情緒攻擊對方。 與子女討價還價時,要有兩條腿。一條腿叫原則,原則可以是小原則,通常是約定和規條,例如先做完功課才可以打機;也可以是大原則,通常是核心問題和影響,例如打機不可以影響做功課。另一條腿是運用「同理心」和「我的訊息」(I message),為對準子女的情緒狀態。 兩條腿一定要並行。為什麼?因為子女遇上原則(第一條腿)時,通常會想反抗,反抗就有情緒,當子女有情緒,就需要父母承載情緒,就是接納他的情緒,認同有情緒是自然的事(第二條腿)。這就是我們常說的「恩威並施」的道理,前者是威,後者是恩。 商量時既要有原則,也要有同理心,才能好好溝通。 有關「同理心」和「我的訊息」的詳細說明,可參考《當子女說你好煩──與青少年溝通的技法和心法》書籍和DVD。

Read more
看清楚‧懂得愛— 與青少年子女溝通
文章

看清楚‧懂得愛— 與青少年子女溝通

當子女成績未如理想時,父母容易感到他們花了太多時間偷懶和玩樂。他們會認為,只要子女肯花更多時間學習,成績一定會提升,然而這種想法往往忽略子女的心理狀況、學習動力和自身限制。我們發現,很多青少年處於巨大的壓力狀態當中卻未必懂得表達,他們常常想打機玩樂,以抗拒學習的壓力。這種誤解阻礙了青少年與父母的良性溝通,又令子女感到自己達不到父母的期望,愧對父母。 《當子女說你好煩》的影片記錄了一個真實家庭的分享: Vincent是一名青少年工作者,同時也是個嚴厲的家長。為了兒子梓朗將來生活得更好,Vincent對梓朗的學業有很高的要求。 不知不覺地,Vincent發現:「我會把我的期望投射到他身上,好像我是皇帝,他是臣子一樣要聽我的話。」 這個形象令17歲的梓朗很怕父親,終於有一次,梓朗忍不住離家出走。 「這些年積聚了不少壓力,那天終於撐不去,我想走。爸爸經常責罵我,很煩很討厭。走了覺得自由,可以解放了。」 梓朗的離家出走,令Vincent開始反思他教養兒子的方法。Vincent從學校的輔導員得悉,梓朗認為爸爸只是口頭上說愛他關心他,但做的事卻傷害他最深,父親會丟掉他最愛的玩具,甚至要他親手破壞它們。梓朗完全感受不到爸爸口上說的愛。 以前,Vincent只看見一個沉迷玩樂、不思進取的兒子;現在,他看見一個受了傷的兒子,也看見他的辛苦和壓力。他明白到,兒子最需要的是「被接納」,遂向兒子道歉,也承諾不再打駡他。 現在,Vincent與梓朗重建關係,學習聆聽兒子的需要,管教變得雙向和有彈性。藉着良好的溝通,梓朗能感受到爸爸的愛,問到如何感謝爸爸時,這位年青人腼腆地表示:「將來會養他!」 家長宜檢視自己會否對子女期望過大,影響到對子女愛的傳遞?子女是否願意表達自己的想法,還是甚少透露心事?儘早改善與子女的溝通,可以協助他們紓解困擾。 突破輔導中心在2017年出版了《當子女說你好煩──與青少年溝通的技法和心法》書籍和套裝,藉此促進家長與青少年子女的溝通,讓家長能看清楚,懂得愛。詳細說明,可參考《當子女說你好煩──與青少年溝通的技法和心法》書籍和DVD。

Read more
子女的個性跟自己南轅北轍,還可以如何溝通?
文章

子女的個性跟自己南轅北轍,還可以如何溝通?

處境:火星撞地球的母子 Susan的兒子Alex,十四歲。自從Alex小四起,母子倆的關係就開始惡劣,常常為了很多生活瑣事爭執。Susan做事細心,井然有條,守時守承諾。可是,Alex卻是個粗心大意,慢條斯理,率性而為的孩子。你可以想像,他們這樣火星撞地球,怎能相處? Susan考慮到香港的讀書環境不適合Alex這類孩子,所以打算送他到外國升學。她為了要兒子負點責任,所以找了幾間外國學校的名字,叫兒子自己找資料、研究和選擇,希望他可以在離港升學前,處事上有一點改善。 Alex一如以往,拖延著,沒有立即去做,Susan就駡他:「自己的事都不著緊!」 Alex反駁:「如此著緊有何用?還有時間!」母親當時已經氣上心頭,唯有再忍。 到了最後限期,Susan繼續逼迫他去完成,可是,Alex卻在母親面前漫不經心地開啟電腦上網看,之後隨意指出其中一間。 Alex說:「就這間吧!」 母親耐著性子問他:「為何選這一間?」 他說:「因為學校的外型很酷!」 當時,Susan見他根本不認真,心中已經忍無可忍,破口大駡:「現在你去讀書,還是去玩?你簡直浪費我的金錢,你以後不要再讀書!」 他反駁:「是你叫我讀的,不是我自己想讀!」 Susan當時氣得命,真的想叫兒子永遠不要出國,不要讀書,不如快快找工作做,自己養自己,心裡卻憤懣:「為何這個兒子與跟我這麼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 上面的例子反映母子性情不同帶來的衝突和張力。母親天性井然有序,做事實際,而子女不拘小節,以美感先行。如果母親想平息衝突,平心靜氣地與子女進一步溝通,就要放下自己的標準,開放地聆聽兒子的心聲。 一,願意深入了解和確認你的子女的特質、個性、取向和能力限制,例如他是個怎樣的人、他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他處事的方式如何、他看事物的側重點如何、他做什麼比較有效率做什麼比較慢、做什麼比較易什麼比較難……這事不容易。很多時候父母以為自己已經很了解子女,可是,當子女進入青少年時期,心態、智能、愛好和價值觀會極速轉變,而且變得令你難以想像。你試想,即使面對跟你相處了多年的配偶或者自己的父母,有時也可能對他們某方面感到陌生,或者不能完全明白,我們每天都要學習認識他們。所以,父母仍然要學習重新認識子女。 二,看見的意思不是單用肉眼看見而已,而是從心裡接納他跟你的不同。接納不代表「接受」或者「同意」,而是尊重他就是他,你們是兩個不同的個體,他未必似你。這方面也不容易。父母不是不想尊重,而是因為自己「食鹽多過食米」,能辨別什麼是「最」好和「最」有效,一眼就看透子女的問題。這種接納不在於判斷誰是對與錯,否則會太快窒礙彼此的溝通和你進一步對子女的認識。 世界天天在轉,生活難有一套恆之有效的唯一方程式,反而社會需要不同特質的人互相配合。更有效的是,鼓勵子女找到個人特質和優點,學習如何與不同人配搭和合作,才是出路。

Read more
父母情緒軟著陸
文章

父母情緒軟著陸

父母也是人,當然也有情緒。生活、家庭壓力已經把你擠死,家中還要出現一個小魔頭。也因為忙碌,久而久之叫自己不要有情緒,快快完成手上的工作便了。 有時候父母都會慨嘆自己的情緒有誰知。父母很難要求孩子有能力完全站在父母的角度體諒父母,因為他們還年青。 父母可以做的,就是自己好好照顧自己的內在感受。我喜歡用一個比喻。你嘗試想像一條羽毛。羽毛又輕又軟。當你遇上孩子有情緒時,就想像自己要變成一條羽毛,在空氣中輕盈降落,具體方法是什麼? 1.雙方冷靜 讓雙方有冷靜時間,對孩子說:「我見你現在很激動,待你冷靜十五分鐘後再談。」又或者說:「媽媽我現在有點激動,我也需要時間去冷靜。」之後,自己嘗試冷靜地想想孩子究竟發生什麼事。只有冷靜,才有商量的餘地。 2.擁抱自己 這個包括受子女刺激之後,可以留給自己空間去冷靜和消化感受。可以給自己個人安靜時間,或者跟配偶和朋友分享傾訴。情緒,每個人都有。當你學習接納孩子情緒的同時,也要接納和處理自己的情緒。事實上,你要面對的事比你孩子還要多。而且,我更鼓勵你也要有空間去做自己喜歡的事,吃喜歡吃的東西,討好自己,全都是幫助自己容易在情緒當中軟著陸的方法。 3.為情緒負責 留心自己的言行。當你跟孩子爭吵時,「相嗌唔好口」,孩子的情緒會令你煩躁和生氣,而你的言行也可能引起他的情緒,有正面或負面影響。家長總要為自己的情緒和動氣負責,必要時,要先向孩子道歉,以身作則。 父母面對孩子情緒時感到非常難受,自己如此愛錫和關心子女,換來卻是他們不接受甚至反擊,內心實在感到失望和無奈。但請你也不要灰心,很多時候孩子的情緒往往出於衝動,心直口快,沒想清楚就脫了出口。其實,他們內心都會感到難言的後悔。孩子的暴風期始終會過,稍為休息一會,又再站起來,孩子漸漸會長大的。

Read more
有話不說
文章

有話不說

「我唔想同佢講!」 「你有咩就同姑娘講!」 輔導室中常見的,是少年人往沉默回應父母拋下的連串責備。 肯定的是,少年人絕不是無話可說,只是選擇不說而已。 為什麼少年人總好像欲言又止、有話不說呢? 【有話不說的原因】 少年人開始有主見,心裏有話想説,不過因為種種原因,最終不是有口難言,就是支吾以對,甚至口是心非。有話,無法直說。 曾訪問一些青年人,他們回想自己甚少向家人表達想法的因由是: • 彼此缺乏信任,講了也無人相信; • 家人不接納,明知講出口後會被否定; • 認為家人不會原諒犯錯,講咗都無用; • 本來就與家人缺乏溝通,關係疏離; • 大家有不同看法,家人卻缺乏耐心聆聽; • 多是跟朋友分享,因為朋友較能體諒,即或問題不一定解決,心情卻得慰藉。 從以上說法看來,年輕人有話不說,多多少少都與家人的回應和表達有關。當青少年沒有感到被明白、信任或欣賞,就想關上溝通大門;而這也跟生理有關:年輕人步入青春期,受賀爾蒙影響而變得敏感混亂,情緒也容易波動變化,父母若未明白這一點,又或沒有先聆聽子女的心情,一下子跳步至「教導」和「提醒」,遂漸漸形成溝通的高牆,令年輕人拒絕表達。這不僅常見於家庭中,在學校、教會、甚至職場也有類似情況。那麼,父母、成年人該怎麼辦? 或許可先從情緒及關係建立入手。 【情緒處理】 人遇上壓力時,因缺乏安全感,自然會用不同的情緒表達來增強安全感;所以當年輕人表達負面情緒時,也可理解為他們正傳遞「我沒有安全感」的信息。在這情況下,父母宜先放下假設、偏見及批判,接納他們的負面情緒或緘默不語,嘗試以同理心代入他們的處境。 若能夠先留意和處理年輕人的情緒,其後講道理才能事半功倍。這不僅適用於父母與子女的關係,也可套用至成年人與青少年的溝通中。不過,在學習接納年輕人的情緒時,也當顧及自己的狀態,因為自己也會有情緒。為父為母者,也當為自己的情緒和動氣負責,必要時,先向子女道歉,以身作則。 在處理情緒反應以外,也要建立互信的關係。 【建立關係】 為人父母,自然對子女有所期望,期望愈大,對子女的表現也就愈緊張;可是緊張過了頭,所見到的就只有瑕疵。然而若能多看年輕人的美善,在生活發現他們的特質和長處,加以具體讚賞,就是互信關係的開端。 在讚賞以外,也要有容許失敗的空間。多給年輕人機會作嘗試,給他們一片探索改善和進步的土壤,甚至在經歷掙扎和困難時成為他們的後盾,年輕人就能感到被信任和體諒。 我們也要接納年輕人的獨特性,嘗試放下個人標準,不把子女與他人比較,並用開放的態度聆聽。這並不容易,尤其當子女的觀點、喜好、期望與自己不同時,往往希望對方能聽從自己的建議。的確,父母比孩子的經驗和閱歷多,容易看出子女的想法不夠周全。然而成長需要時間,父母也花了相當的時間才變得成熟;既然如此,為何不試試給子女成長的空間?當父母嘗試放手一博,對子女來說,就是被信任的經驗。日積月累,就建立起互信的關係,對兩代溝通也自然不再抗拒了。 誠然,關係建立並不是魔術棒,一點就中,而是需要時間、耐心慢慢進入青年人的生命,認識他們的特質、性情,與他們同步前行。 在輔導室裏,少年人默不作聲,輔導員多是不作任何批評,並先了解他們的興趣、平日的生活模式,靜聽他們所分享的,有欣賞的地方便加以讚賞。當少年人慢慢願意多講,就找機會了解他來輔導室的原因及看法,嘗試明白他們所面對的困難,也留意他們的感受,特別是在表達過程中曾流露害怕,恐懼,憤怒等情緒,按感同身受作回應,當少年人感到被聆聽,他們就更願意表達內心心聲。 我們都關心下一代,不論你是否為人父母,也相信你對年輕人有一份為父為母的心。願我們都以關懷的愛,放下身段,專注聆聽,信任年輕人,接納他們的情緒,以更多的鼓勵與他們坦誠交流,讓他們在這世代,能找到可信賴的、有話直說的對象。 —————————— ...

Read more
給青少年有質量的Like
文章

給青少年有質量的Like

在輔導室內,十三歲的Tony表面倔強,內裡卻是個缺乏自信的人。他睥睨父親,埋怨父親挑剔,有彈無讚。父親隨即否認:「我當然有讚賞過吧!」孩子卻堅稱沒有。父親慨嘆:「自從孩子進入反叛期,自己的確少讚了,但怎會一點也沒有?難道我已經不曉得讚賞?」當孩子長大,父母應該如何讚賞?怎樣才讚得有質量、有效果呢? 讚賞成果,也讚賞「過程」: 單看成果才給予like,那麼子女就難以接受了。其實,這一代的青少年對很多事情(包括學業)都充滿掙扎與堅持,這些都不是上一代可以體會的。父母要明白,「嘗試」是一種勇氣,「付出」已是一種成就,即使成果達不到你的標準,也要學會欣賞,並表達「你都嘗試過」、「我看出你很想做得好」等。 1. 讚賞成果,更讚賞「本人」: 很多父母雖然給過讚賞,孩子卻接收不到,原因是讚賞沒實質、沒焦點。讚就要讚在孩子這個「人」身上,肯定他是「怎樣一個人」。例如:當他本來不願參加艱苦的訓練營,但最後也完成了,父母不應純粹讚「叻」,而是給予實在的讚賞,如「你這般辛苦都完成,看出你的毅力,講得出做得到!」 2. 讓讚賞產生「意義」: 有些青年會輕看「稱讚」,認為與Facebook的like一樣容易獲取。事實上,父母的讚賞跟網友的like不同,前者是個啟發過程,讓孩子明白他所做的事,對自己、家人或社羣產生什麼意義。例如:女兒起初推搪去探望祖母,最終勉強去了,可以對她說:「我知道你雖不太願意,但你的探望會令嫲嫲很開心,覺得你關心她;而且你又學會關心別人。」 3. 讚賞要看「本質」: 世上沒十全十美的人,總有錯漏,要等到孩子有功勞才讚,就不知要等到何時了。父母應多想想孩子是什麼「本質」,他們本是善良的。這樣,你就不易受他們的勞氣事而煩擾,減卻你稱讚的動力。 4. 讚賞不為下一個要求: 讚賞不是一種「誘導」孩子的手段,如:「你今次做得很好,記得下次都要這樣!」對於兒童,尚有點效用,對於青少年就已不適用了。讚賞是需要口心一致的。 5. 非言語的讚賞: 中國人比較含蓄,家長可能認為直接讚賞感覺肉麻,那不妨善用一些非言語的讚賞,例如:笑容眼神、拍肩頭、豎起母指,甚至一起興奮慶祝,都是無言的讚美。 讚賞,重量更重質,是一種心態,也是最好的親子機會,更反映你是否能全角度認識你的孩子。我們深信父母的誠意,子女是懂的。

Read more
識別子女情緒警號
文章

識別子女情緒警號

曾有一個有自殺危機的13歲中三女學生Ada接受輔導,母親形容Ada平日表現活躍有主見,但是常帶有一些負面想法,母親的應對是叫她要向正面看!當醫生在健康評估過程中發現Ada有自殺危機時,母親很是震驚,立即帶同Ada尋求輔導幫助,母親承認以往因工作忙碌而忽略了女兒。 其實Ada一直覺得沒人明白自己,她思想較同輩成熟,常會保護別人,自己卻覺得沒人保護,因而感到孤單,父母的張力關係也令她內心無奈,認為自己問題要靠自己解決,不但難以投入家人的談笑,有時更感到被家人取笑! 平日對子女表達關愛並建立良好關係是很重要的,若父母平日能敏銳子女的言行,當他們有情緒困擾時便較易識別,以下圖表是青少年常見的情緒困擾及給家長一些錦囊,可作參考。 受情緒困擾的人,最希望得到別人的聆聽和陪伴。陪伴者不用擔心愈講愈灰暗,你的聆聽和陪伴,能使他情緒穩定下來。 家長也留意: 調轉培育子女的觀念 尊重子女的獨特性,關注他們的全人發展,讓子女感受到父母愛他、明白他和支持他,是子女心理健康的基石。 察覺自己的情緒 父母的個人情緒與子女密切相連,如果父母感到自己的情緒欠佳,也應及早正視。 尋找同行者 如果感到子女的情緒問題漸趨嚴重,可能需要藥物及心理治療等專業協助。家長切勿孤軍作戰,應及早尋求專業人士的協助。 

Read more
不要動孩子的氣
文章

不要動孩子的氣

憤怒是一種很特別的情緒。它有自我保護的作用,也有攻擊別人的威力。而且,它可以引發身心靈的波動,更會令其他人也激動起來,甚至引起他人內心的黑暗面。 面對青少年子女,家長很多時間都不懂招架他們的激動和憤怒。當中,即使一向冷靜的家長也可能衝動起來,變得reactive。如果給自己空間去輕撫內心,可能會發現內心有一道傷痕:被孩子拒絕,內疚,不被尊重…… 家長遇上激動的時間,就更應冷靜和慎言。因為言語會傷人,隨時引發更大的衝突。不要動孩子的氣,不是叫家長不准指責孩子,事事遷就。而是不要自己也動氣,說了傷害的話,令傷害漫延。 以下是一些在孩子憤怒時,家長要防備的說話: 窮追猛打:「你知道自己做了什麼嗎?你為何這樣做?你知道你做得很錯嗎?」 人身攻擊:「你冇用架!教極你都唔明!」 出口威脅:「你試下再做,我會趕你出門口!」 嚴厲指令:「你立即給我做!去!」 八股道理:「你知道什麼是對什麼是錯嗎?你真的不知道這件事的嚴重性….」 誇大事實:「你次次都是如此!你這樣做,所有人都怕了你。」 比較看扁:「別人的孩子不會像你這樣亂發脾氣的。」 單打諷刺:「你做得很對,你以後做多點吧!我不會再駡你了!」 預言看死:「你繼續這樣做,肯定你將來一定沒出息,一定乞食!」 如果一時不知道如何說,不如暫時不說。沉默,反而可以幫助孩子冷靜,其實孩子已經知道父母不悅。

Read more
接納子女的個性
文章

接納子女的個性

如果你有兩個子女,可能一個比較似你,你管教時會較輕鬆,另一個跟你大不同,把你氣得要死。 有一個工具叫「邁爾斯-布裡格斯性格分類指標」(Myers-Briggs Type Indicator,簡稱MBTI),將人的個性主要分為四對形態:外向和內向、實感和直覺、感性和理性、判斷和理解,每對形態描述人不同的行為範疇。它的好處是指出人各有不同,每種特質都有其強處和功能。 ***不同性格令關係出現張力*** 當性格不相同時,關係的張力就容易產生。很多時候,子女令父母困惱的就是他們的形態與父母相對,父母會感到難以和他們相處。試看以下例子: 判斷與理解 母親是個計劃周詳的人(判斷型),做事從不會拖延,只會儘早;相反,兒子是個率性隨意的人(理解型),同時間有很多要做要玩的事,總是把事情拖延到最後一分鐘,相信自己一定可以在死線前完成。因此,母子二人常常在不同的事情上拉鋸。兒子討厭母親常常催促自己,而母親就擔心兒子完成不到。爭吵天天出現。 ***順應特質,因材施教*** 因性格不同,要站在別人的角度便很困難。重點是要持開放的心態,不要覺得自己永遠是對的。藉多詢問和聆聽去了解子女,也讓他們更了解自己,發揮自己的長處,這便是因材施教。 需要教導時,也鼓勵父母先尊重,後教導。例如: 子女的房間亂七八糟,父親每次提醒他整理房間,子女都說:「這是我的style,這樣子我才能找到我的東西。」 父親可以這樣說:「這是你的空間,我尊重你的style。不過,我也想你懂得尊重別人。如果有客人探訪,我希望你可以收拾一下。這是我們之間彼此尊重的決定。可以嗎?」 這樣,父母既接納子女的特質,不強行要求子女變成自己一樣,也教導子女尊重別人的道理。 詳細說明,可參考《當子女說你好煩──與青少年溝通的技法和心法》書籍和DVD。

Read more
父母的等候
文章

父母的等候

人一生只有一次青春期。他日,父母要讓自己無悔地說:「我跟孩子共同走過這段青春期。」 可能家長會問:「我已經一直陪伴孩子在則,只是孩子會嫌我嘮叨,不想我在身邊。」其實家長誤會了陪伴的意思。當孩子進入青少年期,父母陪伴的意思是「等候」,默默在孩子的身邊等候他自己去成長,或者準備(stand by)有需要時就出手。 這裡有一個故事。 有個人一天走進一個大花園,在一條枝條上發現一個毛蟲的蛹。他感覺很特別,所以定睛去留意蛹的動靜。不消一會,蛹開始在微微振動。原來有隻已經孵化好的蝴蝶正想從蛹裡面掙脫出來。他看見裡面的蝴蝶用微細幼小的觸肢輕輕在蛹膜上劃破一個小洞,希望穿過這個小洞走出來。可是,這個小洞實在太小。於是,這個人輕輕向這個蛹吹了幾口氣,希望幫蝴蝶一把。這時候,蝴蝶果然輕易地從蛹之中爬了出來。接著,他看見面前是一隻全身濕透液的蝴蝶,翅膀皺皺的。蝴蝶開始振動身軀,希望把身軀弄乾。這個人看了良久,心裡開始焦急起來,心想:「為何這麼久,它會否死去的?」於是,他再向蝴蝶的翅膀輕輕吹氣,希望幫它盡快弄乾身軀。不料,蝴蝶漸漸停止活動,最後連動也不動,就死了。 這個故事說了什麼?人的成長是上帝的恩典,也在祂永恆的計劃和節奏裡運轉。有時,人根本沒法插手或者可能幫倒忙。青少年父母都一樣。有時父母最後可以做的,都只是默默等候,靜觀上帝在孩子身上的作為。 很多父母常對我說,面對自己的孩子已經無能為力,心力交瘁,再沒辦法。請你不要灰心。這時候,正是你學習等候的開始。等候是辛苦的。但請你仍然心存盼望,安心地等候孩子自己學習掙扎,學習適應,學習飛翔。上帝必定工作。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