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唔想同佢講!」
「你有咩就同姑娘講!」
輔導室中常見的,是少年人往沉默回應父母拋下的連串責備。
肯定的是,少年人絕不是無話可說,只是選擇不說而已。
為什麼少年人總好像欲言又止、有話不說呢?
【有話不說的原因】
少年人開始有主見,心裏有話想説,不過因為種種原因,最終不是有口難言,就是支吾以對,甚至口是心非。有話,無法直說。
曾訪問一些青年人,他們回想自己甚少向家人表達想法的因由是:
• 彼此缺乏信任,講了也無人相信;
• 家人不接納,明知講出口後會被否定;
• 認為家人不會原諒犯錯,講咗都無用;
• 本來就與家人缺乏溝通,關係疏離;
• 大家有不同看法,家人卻缺乏耐心聆聽;
• 多是跟朋友分享,因為朋友較能體諒,即或問題不一定解決,心情卻得慰藉。
從以上說法看來,年輕人有話不說,多多少少都與家人的回應和表達有關。當青少年沒有感到被明白、信任或欣賞,就想關上溝通大門;而這也跟生理有關:年輕人步入青春期,受賀爾蒙影響而變得敏感混亂,情緒也容易波動變化,父母若未明白這一點,又或沒有先聆聽子女的心情,一下子跳步至「教導」和「提醒」,遂漸漸形成溝通的高牆,令年輕人拒絕表達。這不僅常見於家庭中,在學校、教會、甚至職場也有類似情況。那麼,父母、成年人該怎麼辦?
或許可先從情緒及關係建立入手。
【情緒處理】
人遇上壓力時,因缺乏安全感,自然會用不同的情緒表達來增強安全感;所以當年輕人表達負面情緒時,也可理解為他們正傳遞「我沒有安全感」的信息。在這情況下,父母宜先放下假設、偏見及批判,接納他們的負面情緒或緘默不語,嘗試以同理心代入他們的處境。
若能夠先留意和處理年輕人的情緒,其後講道理才能事半功倍。這不僅適用於父母與子女的關係,也可套用至成年人與青少年的溝通中。不過,在學習接納年輕人的情緒時,也當顧及自己的狀態,因為自己也會有情緒。為父為母者,也當為自己的情緒和動氣負責,必要時,先向子女道歉,以身作則。
在處理情緒反應以外,也要建立互信的關係。
【建立關係】
為人父母,自然對子女有所期望,期望愈大,對子女的表現也就愈緊張;可是緊張過了頭,所見到的就只有瑕疵。然而若能多看年輕人的美善,在生活發現他們的特質和長處,加以具體讚賞,就是互信關係的開端。
在讚賞以外,也要有容許失敗的空間。多給年輕人機會作嘗試,給他們一片探索改善和進步的土壤,甚至在經歷掙扎和困難時成為他們的後盾,年輕人就能感到被信任和體諒。
我們也要接納年輕人的獨特性,嘗試放下個人標準,不把子女與他人比較,並用開放的態度聆聽。這並不容易,尤其當子女的觀點、喜好、期望與自己不同時,往往希望對方能聽從自己的建議。的確,父母比孩子的經驗和閱歷多,容易看出子女的想法不夠周全。然而成長需要時間,父母也花了相當的時間才變得成熟;既然如此,為何不試試給子女成長的空間?當父母嘗試放手一博,對子女來說,就是被信任的經驗。日積月累,就建立起互信的關係,對兩代溝通也自然不再抗拒了。
誠然,關係建立並不是魔術棒,一點就中,而是需要時間、耐心慢慢進入青年人的生命,認識他們的特質、性情,與他們同步前行。
在輔導室裏,少年人默不作聲,輔導員多是不作任何批評,並先了解他們的興趣、平日的生活模式,靜聽他們所分享的,有欣賞的地方便加以讚賞。當少年人慢慢願意多講,就找機會了解他來輔導室的原因及看法,嘗試明白他們所面對的困難,也留意他們的感受,特別是在表達過程中曾流露害怕,恐懼,憤怒等情緒,按感同身受作回應,當少年人感到被聆聽,他們就更願意表達內心心聲。
我們都關心下一代,不論你是否為人父母,也相信你對年輕人有一份為父為母的心。願我們都以關懷的愛,放下身段,專注聆聽,信任年輕人,接納他們的情緒,以更多的鼓勵與他們坦誠交流,讓他們在這世代,能找到可信賴的、有話直說的對象。
——————————
《突破人》全部內容:https://issuu.com/breakthroughpeople/docs/201704b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