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生功課少?
近年小學生的功課量成為廣受教育界關注的議題,傳媒報導很多小學生每天花上六七小時做功課,完全失去休息與玩樂的時間,情況令家長非常擔心。中學的情況似乎不太一樣,筆者任教中學二十年,常有初中學生的家長向學校反映孩子升中後功課太少,很擔心令孩子懶散,學習退步。
早前有機會與中一同學聊天,我問他:
「升中後功課壓力大嗎?辛苦嗎?」
「中學生活比小學舒服幾十倍,功課量少,我可以”HEA”做,多了很多時間打機……」他笑著回答。
大概以上就是很多家長憂心的情況吧!
回應家長的憂慮,我們會問功課量之多寡是否必然與同學學習的收穫掛勾,多勞多得?
小學過度操練影響升中銜接
在小學時代天天埋首操練,不停抄寫的孩子,一旦升上中學就鬆了綁,甩了繩,失去了學習的方向。其實,這個現象反映很多同學並未在小學階段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也沒有空間去體會不同學科知識之美。對他們來說,學習等於無止境的操練和抄寫,全無任何樂趣可言。
然而,普遍中學的功課重質不重量,搬字過紙性質的習作很少,大多數功課要求學生探索思考,同學亦需自行計劃工作進度,學習動機高的同學會嘔心嚦血完成功課;但學習熱誠早被消滅的學生,便有如「放監」,把握時機去”HEA”,拒絕學習。
曾有一位高中修讀經濟的同學告訴我,他從不交經濟科功課,因為他認為做那些功課只是浪費時間,沒有令他更理解相關的概念;但他本人相當熱愛經濟科,並在公開試中取得佳績,入大學主修經濟。無怪乎學生有時會說:
「我不討厭學習,但我討厭做功課!!!」
功課應該重質不重量
話分兩頭,筆者也見過具挑戰性的功課設計,能發揮同學的創意與思考,再次引發同學的學習動機。筆者曾目睹修讀視覺藝術科的同學廢寢忘餐投入作畫;亦有同學挖空心思以短片製作的形式展示他們對中國歷史一些課題的理解;更有同學自發將全班的文學功課(包括古詩、新詩、雜文、小說)結集成書,在最後一課時送給文學老師,感人至深。
給中學家長的話
因此,家長最要留意的並非功課量,而是孩子的學習情緒與心態。孩子對學習有興趣,功課再多再艱難,他也樂此不疲。相反,若孩子失去動力,再少再淺易的功課對他們來說也是苦差,執起筆桿千斤重。
對於因功課浩瀚而失去學習樂趣的子女,家長的理解體諒會是他們的強心針。不少中學老師都會在功課形式上給予較大的彈性,家長可主動與老師交流對功課形式的意見,亦可鼓勵孩子向相關老師表達自己的學習感受與學習模式,如將抄寫的功課轉化為其他創作(包括口述故事、歌曲創作、實驗設計、戶外學習……)等等。無論結果如何,爸媽的同行與支持已是孩子走出功課困局的第一步。
家長們,我們在子女的學習路上並非永遠是鞭策督促的角色,聆聽理解與同行更能令我們知道如何引導他們迎向挑戰,享受學習生活。